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医学家 > 张永莲
张永莲

张永莲

张永莲,1935年出生于上海,女,著名医学家、分子生物学家。毕业于复旦大学。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7年加入九三学社。早期参与国防科研,80年代后从事雄激素作用原理的研究。在雄激素诱导大鼠前列腺PSBP基因表达的机制研究中,证明了其作用发生在转录水平,并鉴定到4个调控元件和与之作用的反式因子,提出启动子上的通用元件也与组织特异因子结合,为多元件多因子参与协同作用的论点提供了证据,也是我国最早活跃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家之一。

个人资料

  • 中文名张永莲
  • 国 籍中国
  • 出生地上海
  • 职 业分子内分泌学家
  • 毕业院校复旦大学化学系
  • 主要成就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详细介绍

  张永莲的人物经历

  女,分子内分泌学家。 生于上海。195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早期参与国防科研,80年代后从事雄激素作用原理的研究。 ⑴ 在雄激素诱导大鼠前列腺PSBP基因表达的机制研究中,证明了其作用发生在转录水平,并鉴定到4个调控元件和与之作用的反式因子,提出启动子上的通用元件也与组织特异因子结合,为多元件多因子参与协同作用的论点提供了证据,是我国最早活跃在这一领域的科学家之一。⑵ 揭示了孤儿核受体RTR表达的时空秩序,完成其82Kb基因组DNA克隆和结构分析,为通过调控睾丸中精子形态变化的转录因子总枢纽来设计避孕药提供了可能。⑶ 附睾精子成熟相关的新基因研究取得了突破,在猴与大鼠中取得了13个新基因的全长cDNA (猴的工作与美国北卡大学合作),特别是发现其中的一个大鼠新基因Bin1b既与生育相关又是一个天然抗菌肽,是首次发现的与附睾特异内在防御系统相关的基因。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永莲1957年9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由于正值“反右”后期,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各所的54名大学毕业生都先到上海西郊农村人民公社劳动锻炼9个月。回所后,她被分配在新成立的放射生物学实验室参加国防科研,为反对当时美帝国主义的核讹诈做科研上的准备。这是一项绝密任务,全室同志在室主任张友端教授的领导下,隐姓埋名,奋斗20年,做出了很大成绩。集体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的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8年底,该研究室一分为二,她转入性激素作用原理的研究。该课题不仅在计划生育、防治肿瘤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中至关重要,而且其作用原理本身就是研究激素如何调控真核基因表达这一复杂生命现象的根本问题。当时国内开展此项研究的并不多。为填补国内空白,赶超世界水平,1983年,她被派往英国帝国肿瘤研究基金会(ICRF)分子内分泌实验室进修。在那里,张永莲系统掌握了基因调控研究的先进理论与技术。1985年回国后,从建立实验室至今,她克服了许多困难,处处以科学为重,埋头苦干,系统探讨了受雄激素诱导的大鼠前列腺PSBP基因的转录特性。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用传统手段研究往往有一定困难,如英国ICRF实验室不得不在1987年开始放弃这一课题的研究。张永莲在总结了英国人失败的原因后,致力于建立几个新的研究手段,取得了成功,打开了这一研究的新局面。经过8年多的艰苦创业,课题组从一个原来的两人研究小组发展到10人,该课题组1990年被吸收入国家重点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张永莲的“雄激素对大鼠PSBP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于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同时,她积极探索将基础研究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实际,这些结果为前列腺病机制的阐明、临床诊断、区别良性和恶性肿瘤、指导前列腺癌治疗方案等都具有潜在的价值。她与上海妇产医院合作发现雌激素受体在中药“更年春”有效治疗更年期综合症中的作用,该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努力”是张永莲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她说努力也是她的个性,这种个性一半来源于家庭的遗传,另一半则源于她所受的教育。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对年轻人的教育一直影响着她的生活。她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2002年3月,张永莲在所里“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妇女成才”座谈会上说:“在我的心中一直有梦想。”上中学的时候,她梦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投篮手,经过努力,身高不足16米的她成为篮球队主力,她很自豪地说她曾经是名运动员。读大学,她是优等生,是要证明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并不比男性弱。毕业时填写志愿,她在三个选项里写下的是同样的字:科研,科研,科研。她在那时就下决心进行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搞科研,她不喜欢重复,希望做别人做不到的事,选择富有挑战性、难度高的的课题,迫使自己用创新的思路和手段去解决,一旦成功就是大成果,为国家和人民谋利益。经过数年努力,她做到了。进入男性生育调控这片研究的“处女地”时,她已经60岁了,这种年龄,在不少人眼里是创新能力已衰,坐等退休了,但张永莲不服老,“就算是搏一搏吧,我还有50%成功的希望!”

  20世纪末,国际舆论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时认为:人类生殖健康是全球性战略研究项目,避孕不是缓解人口危机的权宜之计,后代在本星球上追求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永恒主题。人们对揭示生育调节机制的药物设计必须适应新的现实需求,有关人类生殖健康的基础研究必须有新的理论突破;重返基础研究,以新思路、新方法探索控制生育和出生缺陷是当前人口与健康研究的国际趋势。多年来,生殖生物学主要侧重于雌性生殖研究,对雄性生殖领域则涉足不多。目前所使用的避孕措施,包括安全绝育措施的实施,多以女性为主。事实上,男女双方都有避孕的责任,而且男性生殖调控在人口数量和质量控制两个方面都更具重要性;何况精子是最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突变的细胞。加强雄性生殖研究,大力发展男性避孕措施,已经成为当今生殖生物学面临的第二项革命。随后,世界卫生组织和一些相关的基金会在美国北卡州召开会议讨论今后重点支持的科研方向;美国NICHD召开“男性避孕药在21世纪”会议,组织人力进行部署。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她的爱国热忱,暗下决心: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人不能安于做一个避孕药试验地的现状,而更应该成为一个避孕药的原创地而贡献力量。在这种观念的推动下,她毅然将自己的研究领域转向男性生殖科学。

  张永莲的研究工作

  从我国人口与健康的重大需求出发,在生殖生物学中亟待发展的男性生殖健康研究领域里,以重要的雄性生殖器官--附睾为研究系统,引进功能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集中研究附睾中与精子成熟等过程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旨在揭示附睾在精子成熟、储存和防御等过程中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雄性生殖调控理论的发展和突破作出贡献,并为男性避孕药的研制、男性不育症的诊断治疗和日趋严重的性疾病传播防治等方面提供理论指导。

  该实验室由张友端教授在1978年建立。

  她于1989年退居二线作顾问后,由其学生张永莲教授担任课题组长。由于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这一飞速发展的领域的研究室。因此他们首先建立了各种激素受体的测定方法,并以培训班的形式向全国推广,以填补我国这一领域在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的空白。然后进行了雌激素受体的纯化,制备单克隆抗体等基础工作。同时筛选了研究激素作用原理的靶基因系统,通过对大鼠前列腺中PSBP基因表达的时空秩序以及雄激素影响下的特征,证明了它是研究雄激素对真核基因转录的调控机制的一个理想系统。通过对PSBP的C3基因启动子上的顺式调控元件和细胞核中的反式作用因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了启动子上的一些重要元件如:TATA盒和CCAAT盒上除了有一些通用因子与之作用外,还有组织特异的和雄激素调控相关的因子与之直接或间接地结合然后起协同作用。这些成果获得了1993年的中国科学院的自然科学一等奖,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为了深入了解多元件,多因子的相互作用中的调控激发程序,该课题组进而开始研究基因转录活性与染色体结构的关系。此外,为了将基础研究与生物学重大问题相结合,他们已开始研究睾丸生精过程中及附睾对精子成熟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程序的调控,以期能为男性健康生育调控的药物设计提供新的思路。近4年来,在猴与大鼠中就取得了15个新基因的全长cDNA)和27个新cDNA片段均被NIH基因库收录(猴的工作与美国北卡大学合作),而且分别在附睾的不同部位表达。这样一大批新基因的发现为双方附睾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最近发现其中在附睾头部上皮细胞特异表达的一个大鼠新基因Bin1b与生育相关、联合了香港中文大学陈小章教授,用他们的附睾上皮细胞培养系统证明了它确实是一个天然抗菌肽,这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与附睾内在防御系统相关的基因。相关论文在今2001年3月2日出版的Science上发表。继而又发现它被分泌入管腔后与精子结合,使精子摄取到足够量的钙后,起始精子运动。

  相关论文在2004年5月2日网络版的 Nature Cell Biology上发表。目前正联合所内外力量,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趁胜追击,为我国附睾与精子相关的功能基因组学和男性节育和不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室已经和国际上的许多实验室有合作课题,遍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地区。目前,课题经费来源有:参与国家973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美国CONRAD和NIH Fogarty国际合作项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