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生物学家 > 叶玉如
叶玉如

叶玉如

叶玉如1955年7月30日出生于香港,是国际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1977年毕业于美国Simmons学院。198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2004年,叶玉如因在分子生长控制、鉴别和神经系统树突形成中的重要发现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现任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生物化学系主任、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副主任、分子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个人资料

  • 中文名叶玉如
  • 国 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 民 族
  • 出生地香港
  • 出生日期1955年7月30日
  • 职 业科学家
  • 毕业院校美国Simmons学院
  • 主要成就世界杰出女科学家
  •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
  • 中国科学院院士

详细介绍

  叶玉如的个人简介

  叶玉如出生于1955年7月30日,出生地在香港,原籍广东台山,是国际知名的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年毕业于美国Simmons学院,1983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叶玉如从小家境清贫,从小学到博士后,没有交过一分钱学费,因为全部拿了奖学金。叶玉如家中共有六个孩子,而叶玉如是其中最小的一个。在叶玉如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就是叶玉如的姐姐。如果六个孩子都上学,经济负担是很重的。中学毕业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得到赴波士顿学习的奖学金,仅用3年时间,就以“最高荣誉”毕业,获得化学和生物学双学士学位。叶玉如中学毕业往美国求学,早在当地生活的二姐亦对她照料有加。在她获颁为杰出女科学家时,已定居纽约的二姐专程由美国飞往巴黎,全程紧张地拿着照相机拍照,叶玉如5姐妹都在嘉诺撒圣玛利书院读书。叶玉如的大姐为了供叶玉如读书,放弃了念大学的机会。但前两年,叶玉如的大姐因为癌症过世了。随后叶玉如便进入了哈佛大学医学院,攻读神经药理学科。48岁的叶玉如,有一名18岁就读大学生物学系一年级的儿子,和一名17岁就读高中的女儿,但这并不妨碍她对科研的热忱。

  1977年于波士顿Simmons学院获化学和生物学双学士学位;

  1983年,叶玉如顺利地拿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博士后研究;

  回国工作

  1993年,叶玉如放弃国外研究机构的优厚待遇,来到香港科技大学执掌教鞭,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科大理学院副院长、生物化学系系主任及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

  叶玉如的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运用现代分子与细胞生物学方法,探讨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元发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用于治疗神经性病患的可能性。首先或参与发现了NT3,NT4和NT7三个新的神经营养素,研究了它们的作用特点和部分作用机制发现CNTF受体为三元聚合物,其受体机制与白血病抑制因子有相同之处,并研究了CNTF的作用特点发现各神经营养素的作用可以相互协同。阐明神经肌肉突触形成的调节机制,发现Cdk-5存在于神经肌肉接头,直接影响突触的形成及其功能发展。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神经突触形成的机理及突触的功能,对了解由此衍生的学习及记忆的机理有很大帮助。

  20多年来叶玉如一直都在研究脑的功能以及与脑神经相关的疾病。她和她的团队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神经营养因子,并阐明这些蛋白如何作用于神经细胞上的受体。这些成果有助理解神经营养因子如何参与在神经细胞的分化及维持过程中,揭示其应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病变疾患,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等的可能性。

  叶玉如长期从事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讯号转达等范畴的研究,成功地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神经营养因子,并阐明了这些蛋白如何作用于神经细胞上的受体。这些成果有助于理解神经营养因子如何参与到神经细胞的分化及维持过程中,揭示了其应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病变疾患的可能性。

  叶玉如在主要核心期刊上的130多篇学术论文被转载或引用9000多次,拥有12项专利;

  教学成果

  在过去的10年里,叶玉如院士一共培养了大约30名左右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叶教授现在带8位研究生,5位博士,3位硕士。内地和香港的学生各占一半。已经毕业的学生中有是12位是博士,9位是硕士。

  所获荣誉

  由于叶玉如教授在神经科学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她先后荣获裘槎基金会优秀学者奖(1998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2004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妇女与经济高峰会议杰出创新女性奖(2011年)、法国“国家荣誉骑士勋章”(2011年)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奖(2003和2011年)。2001年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最年轻的院士),2004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神经肌肉突触新信号传递机制的鉴定》项目(2003年度)、《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突触发育和可塑性中的作用》项目(2011年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