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姓氏名人 > 化学家 > 焦书科
焦书科

焦书科

焦书科,男,汉族,1929年5月19日出生于山东省临邑县,著名化学教育家、高分子化学家。焦书科是中国早期从事高分子合成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聚丙烯酰胺及其共聚物的合成与水解反应》论文于1958年发表于《化学学报》该命题既具学科研究性质,又带有明确的应用背景,由此奠定了他“基础研究必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科研思路,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化工科技人才,对发展中国的合成橡胶、涂料工业和功能材料作出了贡献。

个人资料

  • 中文名焦书科
  • 国 籍中国
  • 民 族
  • 出生地山东省临邑县
  • 出生日期1929年5月19日
  • 职业化学教育家、高分子化学家

详细介绍

  焦书科的个人简介

  焦书科,字文升,1929年5月19日生于山东省临邑县焦家楼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小学成绩历年优秀,名列前茅。由于家乡地处日军侵占与抗日游击队交战地带,生活艰苦动荡,学业时辍时续,读中学时两年间三易其校,直至1945年日军投降后才步入较正轨的高中学习。1950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聆听过老一代化学家亲授的化学类课程,启蒙了对化学的兴趣,树立了用化学改造自然的信心。

  焦书科1953年大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作研究生,师从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冯新德教授,成为首届高分子化学研究生。他不仅受到了系统的学科教育,而且也学会了研究方法。毕业后留校任教。研究生阶段导师的启发诱导、严谨学风,在他此后长期从教的生活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60年10月为支援新建院校,焦书科被调入北京化工学院(后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有机工艺系高分子化学教研室主任、应用化学系主任、院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从1978年起他担任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学科委员会秘书,1991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理事、高分子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参与组织了多次国际、国内学术活动。此间他还兼任中国橡胶学会理事、北京市政府化工顾问、北京市塑料工程协会理事、日本东京理科大学交流教授(1983年10 月至1984年4月)、英国Bradford大学IRC客座教授(1991年10 月至12月);至今他仍是山东大学、山东建材学院、青岛化工学院、沈阳化工学院的兼职教授,中国国际人才开发中心高科技专家委员会化学工程部副主任,中国合成橡胶协会理事,四川联合大学高分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高分子通报>、《合成橡胶工业》和<弹性体>三杂志的副主编,<高分子学报>、《聚合物乳液通讯》的编委。

  焦书科的主要论著

  1 焦书科,冯新德.聚丙烯酰胺及其共聚物的水解.化学学报,1958,24(3):228

  2 焦书科编译.聚合物导论.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3 焦书科,戚银城,方松春等.用BF3·OBu2代替BF3·OEt2作催化剂合成顺丁橡胶的工业装置试验.I.Ⅱ.合成橡胶工业,1981,4(4):264;4(5):355

  4 焦书科,余鼎声,戚银城.以氯代钒酸酯—三异丁基铝催化体系合成丁二烯—丙烯交替共聚物的研究.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82,3(1):67

  焦书科的丰硕成果

  焦书科是中国早期从事高分子合成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聚丙烯酰胺及其共聚物的合成与水解反应》论文于1958年发表于<化学学报>该命题既具学科研究性质,又带有明确的应用背景,由此奠定了他“基础研究必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科研思路。他在工科院校执教多年,屡屡碰到各种各样的生产实际问题,使他逐渐形成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相关,无学不足以言术,术不成则难谈其用”的科研信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先后涉足了三个研究领域:即①α-烯烃、二烯烃的配位均聚与共聚;②烯类单体的乳液共聚工艺与工程;③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在上述领域内他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部委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0多项,其中已通过国家、部委级鉴定者11项,已见诸于工业实效者6项,获国家、部委科技进步奖6项,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50多篇。他在高分子理论、科技和实践中的重要成就是:

  1.顺丁橡胶生产技术。焦书科参加了锦州和燕山公司的万吨级顺丁橡胶技术攻关会战,对人员培训、解决挂胶和提高催化剂效率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该项目获集体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提出的改进溶解性的新催化剂组分(BF3·OBu2)已通过了万吨级工业装置试验,由此于1987年参加了北京首届科技大会,并获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2.丁—丙交替共聚理论和技术开发。焦书科从催化剂制备和筛选、共聚动力学、活性种价态、结构和构型、共聚机理、共聚物结构与性能及新型催化剂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催化模型和较完整的交替共聚理论,采用新研制的V系催化剂可使共聚温度从原来的-78℃提高到-20~+10℃,共聚物的分子量从原来的[η]=0.11提高到2.6dl/g,催化剂效率从原来的150g聚合物/g·V提高到4300g聚合物/g·V,使该新胶种的催化剂水平和技术达到了可进行工业化论证的新阶段,理论和技术成果处国际领先水平。

  3.乳聚丁苯引进装置提高转化率的研究。焦书科对引进技术进行了消化、吸收和创新研究,通过对引发体系的改进,改变调节技术,降低了单体的回收负荷,减轻了堵塔,延缓了换塔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项目于1987年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4.玻璃中空容器涂料和喷涂技术。焦书科设计制造出两种啤酒瓶喷涂涂料(冷端和热端)和自动喷涂设备,使啤酒瓶在减重20%的情况下,耐压程度提高1/3,袋装破碎率从10%降至2%,在北京玻璃二厂用于生产后,经济效益巨大。该技术于1984年通过北京市鉴定,1985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5.丙烯酸酯共聚乳液的分子设计和低温交联。焦书科的主要贡献是:设计制造出可于室温和中温(60℃)交联的两种丙烯酸酯共聚物乳胶涂料,提高了涂料的耐热性(从60℃→120℃),降低了能耗,拓宽了涂料的使用范围。

  6.热可逆共价交联理论和技术。焦书科利用环戊二烯(CPD)在室温下可自动二聚成双环戊二烯(DCPD),DCPD在高温下(170℃)又能解聚成CPD的特性,合成了14种带活性官能团的CPD和DPCD的衍生物,通过直接反应法、自由基、离子共聚或直接用作交联剂将它们引作线型聚合物的共价交联键,创制出一类含热可逆共价交联键的新一代热塑性弹性体(TPE),对反应的热可逆行为、限制条件和结构鉴定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已成功地取得了氯醇胶、丙烯酸酯橡胶和氯化聚乙烯等新型TPE的生产技术。

  7.丙烯酸酯橡胶(ACM)生产技术。焦书科从1984~1995 年,历经10年从小试、中试到试产,独立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乳聚法ACM生产技术,1995年实现了300吨/年的乳聚ACM生产和两个系列4个牌号的产品。该项目于1995年通过化工部鉴定,“千吨级丙烯酸酯橡胶工业生产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已列入国家“九五”攻关计划。

  8.开发了表面金属化新方法,制得了维纶、腈纶导电纤维和导电塑料薄膜;以新的配方和工艺研制出高分辨率(1801/inch)并能用于长、短版活印刷的光刻橡胶柔性版。

友情链接